普通人保研难在哪儿✦•
当埋头赶路成为积习
2023年,某站UP主曾发布一条名为《我调研了42所县城普高,别让那种差距毁了你的高考》的视频,视频播放量达到300w+。视频中提到,非重点的县城普高里,能考到C9,甚至985、211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其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结构化的社会系统中。
这个结构的中心,名校老师们代表着高考变革的风向,出的模拟卷可以直接对标高考真题;而在其边缘,一批县高们仍在揣测着变化,在教、学、考已被删掉的知识点。(点击领取-保研加分9件套)
于是,我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海量刷题,两周只回一次家......一边投入无限的精力和时间去触碰那片有限的天花板,一边却仍在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
比起抬头看天,埋头赶路已成为惯性,保研之难也在此时埋下伏笔。
第一个伏笔是,我们很难通过高考去到名校。名校和普通学校,其保研率、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实验室条件、学校认可度都可谓天差地别。
拿保研率来说,清北的保研率可以达到60%-70%,而一些普通院校的保研率只在1%。
拿科研条件来说,好学校经费充足,师资力量强大,本科生也有条件进实验室、使用实验室资源,并接受最前沿的科研指导。
拿学校认可度来说,双非学校的学生想要进入保入名校,其门槛可能也更高,比如在排名上,双非学生最好在3%-5%,而名校学生的排名可以在20%-40%。
第二个伏笔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差距才开始显现。虽然我和他同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但是我们好像真的不太一样。一些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些同学六级裸考也能过600分,一些同学大一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好像只会努力啊?
“上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缺乏广义上的能力,不懂学习方法,也不会解决问题,只有一个985的起点,赤手空拳地和那些比我聪明、努力、能力强、家境好的同学竞争,太累了”
保研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硬素质包括成绩、科研、英语、竞赛,软素质包括学习与思维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心理素质等等。如果仅有应试能力的迁移,即使在保研中胜出,未来仍需面对仅有应试能力的困境。
第三个伏笔是,小镇做题家的思维根深蒂固。比如过度归因努力而轻看信息差等因素的重要性,高考如是,大学脱离了做题模式之后仍积重难返。
然而,保研成功的关键有时是信息,一个简单的信息差就可能让我们圆梦或错失清北。有时是独特性,即我之区别于他人的地方。保研虽仍有一套考核计分的标准,但它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没有尝试也不敢尝试,不相信建立一两个绝对优势有时好过面面俱到的平庸。
图源:《破碎的自我:“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建构困境》
我们都在平地起高楼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与此同时“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也相当庞大。
清华大学有学者曾统计,2011年到2015年的全国第一代大学生占比均超过70%。
第一代大学生意味着家里没有人可以提供指导,我们只能自己摸索。
《金榜题名之后》一书将大学比作“迷宫寻宝”的游戏,“目标掌握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是两种玩游戏的模式。前者就好比手持迷宫地图,事先已经做好了路线规划,而后者从未见过迷宫的地图,对其中隐含的规则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提前规划。
“直觉依赖模式”恰是许多低阶层大学生的常用模式。
前一阵子,后保君还刷到一条名为“张雪峰几乎是我爸了解我的唯一途径”的推文,看得后保君鼻子一酸——他在短视频平台几乎走完了我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学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他常比我先知道,冲浏览量要求的推文也被他转发在自己啥也没有的朋友圈里。
父母在努力地了解我们,但是他们离大学生活还是太远了。有太多的事情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他们不清楚哪些专业就业更好,不清楚努力学习不再适用,不清楚浪费分数去保研率更高的学校可不可取,甚至不知道保研这条路径......迷茫的家长和只会考试的学生,除了直觉探索外,我们似乎也没得选。
比起早有规划的那一批,我们总是亦步亦趋,不断试错,才能建起属于我们的高楼。
深陷情绪的枷锁
英期待与焦虑作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背后是父母对教育的大量投入和期待,是亲戚邻里口中最有出息的孩子;前方是学历贬值和学历内卷,是就业压力和不明的前路。我们都以为努力的结果是学有所成,但它的回报似乎远不及预期。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甘于平凡,于是我们都成了45°青年,卷也卷不赢,躺也躺不平,焦虑如影随形。
自卑与自我怀疑上了大学之后,一个更大的世界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这让我们见识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更优秀的人,然而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却很有限。眼睁睁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考验。
下面这些场景,是不是你:对自己不够认可,搞砸了一件事就不住地反思、懊悔,做对了一件事也觉得是自己撞上了狗屎运。临近大事,觉得自己不能胜任;面对选择,犹疑自己做出的不是最优解;遇上竞争,好像所有人都比我更出色......好好地学着习,这些自我怀疑便见缝插针地涌入脑海,影响情绪,甚至影响行动力。
自追求稳定、稳妥或合群这表现在父母和我们都不容许脱轨,我们宁愿走一条严重内卷但大家都走的路,也不愿意对安全感发起挑战。这种心态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机会,在同质化竞争中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普通人保研如何破局✦•
转变做题家思维
埋头走路重要,抬头看天更重要。
第一要学会认识和培养自己。利用试错成本最低的大学时间多做尝试,在尝试中抓住你之区别于别人的点,并下功夫打磨,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
第二要尽快转变角色。从高考阶段的他人给我设立目标转变为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既有长期主义的心态,又能分阶段逐步执行。
第三要学会合法掠夺信息差。过去我们习惯了堆积时间,高考告诉我们,如果缺少了关键信息,堆积时间可能只是感动了自己。
大一要尽早了解保研信息,比如上官网看政策文件、找师兄师姐或学长询问经验政策、到互联网上听一听名师课。大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儿,除刷经验贴、海投相关院校外,也可以把机构的信息当作参考,毕竟机构接触的学生海了去了,就相当于保研届的Deepseek,有时候学生只掌握了海投策略,不明白跨专业去名校、向上社交等策略,也有可能错失许多机会。
拒绝情绪拖后腿
《好东西》导演邵艺辉曾说:我的不自信,一直在拖我的后腿。
优秀的人这么多,而我只学会了考试,这确实会我们产生各种不自信,即使接近成功,我们也会怀疑自己到底配不配,这种情绪有时反而误事。
如果想要保研,就要“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心态。虽然你仪态懒散、意志坚定、个头矮小、相貌丑陋、眼眶发黑、鼻孔朝天、牙还缺了一颗,但你就是很好很好啊!
为什么我们拍日升月落的时候从来只觉得是相机拍不出那美,但在拍自己的时候却从来只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有缺陷呢?不妨对自己更自信一些,对目标更坚定一些,相信路的尽头还会有路,相信赏识自己的人一定会出现,相信只要超越昨天就是胜利,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既树立了目标,就只管执行,不要被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在应对自己的情绪上。(点击领取-保研加分9件套
放平心态,拒绝比较
我们常常会将目光投向他人,看到别人发表了一篇论文、参加了一个竞赛、联系了哪位老师……这些都可能让我们陷入“别人比我更优秀”的焦虑之中,于是自乱阵脚,迷失方向。
把视线转移回自己身上,用心经营好自己的保研之路,保研的成功有时是水到渠成。
而且,保研的成功也绝不仅仅是一纸offer,它还是知识储备的深化、综合素质的提升、抗压能力的增强、学术人脉的拓展、职业或学术方向的探索、价值观的塑造,这些都比一纸offer更加珍贵。它们将成为你人生中的宝贵财富,陪伴你走过更长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