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鄙视链:清北>C9>985>211>双非一本
在保研圈,院校层级常常有这样的“潜规则”:清北站在顶端,是无数保研er心中的圣地;紧随其后的C9高校,自带光环,学术资源、科研平台都极具吸引力;接着是985高校,雄厚的师资与前沿研究项目令人向往;再往下,211院校在认可度上高于双非一本。像每年夏令营招生,清北的热门专业,报名门槛极高,非985高校的学生入选概率都偏低,直白展示着这种院校层级带来的筛选差异。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某院在招生中设置了优先条件:夏令营招生通知提到申请者本科需就读于国内一流高校或一流建设学科的理工科专业,对于C9高校的学生,对专业排名的要求可适当放宽。
专业鄙视链:热门专业>冷门专业
在保研圈,专业鄙视链现象一直存在,热门专业备受青睐,冷门专业则常被轻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热门专业报考人数众多,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等专业,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报考,竞争异常激烈。这些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能在互联网、软件开发、人工智能、银行、证券、投资等众多领域找到高薪工作。而且,不同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同,有些专业在某些高校较热门,而在其他高校则较冷门。教师资源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教授资源充足的专业通常被认为是热门专业,而资源匮乏的专业则是冷门专业。相比之下,冷门专业如考古学,虽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但因就业机会有限,被视为冷门。不过,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考古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也在逐渐拓宽,包括考古所、文物局、博物馆、文保中心、高校、勘探公司、拍卖行、新媒体行业等。哲学专业理论性强,就业选择范围窄,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冷门专业,但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国家机关、教育、媒体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综合能力受到高度重视。
冷门专业保研热度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未来就业难,冷门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就业机会有限,这使得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望而却步。二是热门专业向下兼容,热门专业如经管、计算机等,跨保相对容易,因为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而文史类、生化环材等冷门专业,跨保难度较大,因为这些专业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与其他专业的兼容性较低。
然而,冷热门专业只是相对概念,不应该成为鄙视的理由。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选择专业时应综合考虑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冷门专业虽然在就业和保研时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它们在特定领域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发展前景。
培养方式鄙视链:直博>学硕>专硕
直博、学硕、专硕也存在一条鄙视链,直博生因早早确定博士身份,科研潜力被高看一眼;学硕重学术研究,有更充裕时间沉淀知识;专硕有时会被误解,觉得偏应用、学术训练不足,导致在一些保研选拔里,专硕申请者不那么“吃香”。
不过,随着国家对专硕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国家对专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招生单位要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制订本单位的分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招生方案,这表明国家在招生政策上对专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科研实力鄙视链:核心论文>国家级/省部级科创>有竞赛>有英语
科研成果分量不同,也有鄙视链排序。手握核心论文的同学,无疑最受导师关注,因为这意味着学生有能力进行深度的学术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创项目参与者次之;有竞赛奖项的再往后;仅靠英语成绩撑门面的,相对就弱一些。毕竟科研才是读研的“主业”,成果越硬,底气越足。
英语水平/成绩排名鄙视链:分数高>分数低,排名前>排名后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研究生阶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术领域里,海量前沿研究成果、经典文献多以英文呈现。精通英语能让研究生突破语言壁垒,精准把握学科脉搏,与世界各地学者无缝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为科研创新汲取养分。跨文化交流场合,无论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访学,还是日后投身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出色的英语能力是融入多元文化、展现专业素养、拓展人脉资源的关键钥匙,助力研究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提升个人竞争力。
在研究生招生选拔环节,高分通过雅思、托福,或是四六级成绩亮眼的,还有专业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在初审筛选、面试环节都更顺遂;反之,英语不过关、排名靠后的,很容易一开始就被刷下来。
保研方式鄙视链:普通保研>特殊渠道保研
普通保研凭借实打实的成绩、科研一路拼杀,被视作正统;特殊渠道保研,像支教保研、补偿计划保研,有时会遭受质疑,被认为竞争“不够纯粹”。
但特殊渠道保研也并不容易,无论是支教保研需在艰苦环境中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展现综合素质,还是补偿计划保研要历经名额竞争、严格复试,亦或是特殊学术专长保研要经受成果认定、专家审核等重重考验,都绝非易事。
为什么存在保研鄙视链?
01从学生的角度看
相较于考研的激烈角逐和出国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保研因为稳定性强、风险低以及成本可控等显著优势,自然而然地成为众多高校学子在升学攻硕道路上的热门之选 。但是苦于保研推免名额稀缺,招生数量有限,导致竞争激烈。热门专业保研名额更是僧多粥少,学生们为了争取名额,从本科开始就全力提升各方面表现,参加科研项目、竞赛等,内卷严重。在竞争中,只有极其优秀的“天选之子”才能成功保研。
02从院校的角度看
高校设定高标准可简化筛选流程、提高审核效率,快速筛选出优质生源。同时,传统刻板印象使高校对不同院校学生有固有偏见,如认为“985”“211”高校学生更优秀,在招生和培养中给予不同待遇,强化了保研鄙视链。虽然在保研中,本科院校背景以及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绝不应成为边缘化“鄙视链底端”同学的理由,更不能断定这些同学在保研之路上无法逆袭上岸。实际上,不少来自双非院校的同学,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科学的规划,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精准定位,让保研快人一步!
保研er如何跳出鄙视链?
01明确自身需求,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很多保研er一上来就紧盯名气大、排名高的热门院校,或是扎堆热门专业,跟风的结果往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迷失方向,身心俱疲还未必能得偿所愿。其实,静下心来剖析自己的生活喜好与职业规划,才是关键的第一步。
如果保研er向往相对安稳、注重实践应用的未来道路,对长时间钻研理论、撰写论文兴致缺缺,选择专硕项目会更合适。专硕侧重于培养专业技能,学制通常较短,能让你更快投身职场,积累工作经验,开启安稳的职业生涯。
反之,若保研er对未知学术领域怀有浓厚兴趣,渴望深入钻研,冷门专业说不定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专业看似小众,竞争相对缓和,而且更容易接触到领域内深耕多年的宝藏导师。
02提高硬实力对于保研er来说,过硬的专业知识与出色的科研能力,永远都是你的“底气”与“通行证”。
专业知识是基石,扎实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经典模型与前沿动态,是开展一切进阶学习与研究的前提。也可以利用课堂学习之后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参加专业研讨小组,让知识体系更加完备。
科研能力更是打破鄙视链的关键“利器”。保研er可以积极投身科研项目,从小型的校内课题起步,学习如何提出合理假设、设计严谨实验、精准收集与分析数据,再到参与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的大型科研项目,一步步积累经验、打磨技能。论文撰写同样不可或缺,从确定立意新颖的选题,到精心雕琢论文架构、润色文字表述,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科研思维的锤炼。当保研er带着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出现在招生老师面前,那些基于鄙视链的刻板印象自然会不攻自破。
03打破信息差,抢占先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差往往决定了保研这场竞争的胜负走向。一些保研论坛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保研前辈与同期战友,大家在这里分享着一手经验、小道消息。有人会透露某些小众专业突然扩招的内部资讯,或是某高校冷门导师正在寻觅特定研究方向学生的独家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