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站式教育服务
志愿填报
关于我们
联考、模考过后,如何科学规划志愿模拟预案

进入下半学期,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而下半学期的联考与模考,均为参照高考标准的规范性考试,成绩极具参考价值。因此,许多老师会提醒大家着手制定志愿模拟方案,以此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预演。虽然模拟预案同样要解决 “能上什么大学” 的问题,但由于是在高考前进行的熟悉演练,其重点与正式填报有所不同。在此,为大家梳理在高考前利用联考和模考成绩制定模拟预案时应注意的事项。

流程不熟毁所有:必须掌握核心规则

批次规则

志愿填报的基础在于了解本省的批次规则,包括能填报多少个志愿、有哪些批次、每个批次的含义。新高考省份尤其要留意 “专业 + 院校” 与 “院校专业组” 投档方式的差异。最好能拿到本省的志愿草表,仔细研究,以便理解如何设置冲稳保志愿。掌上志愿系统已整合各省考试院规则,通过查看志愿表即可一目了然。

数据参考规则

目前,老师在介绍志愿填报规则时会提及多种方法,常见的有分差法和位次法。

分差法:计算考生分数与批次线(如一本线、二本线)的差值,对比目标院校 / 专业往年的录取线差,以此评估录取的可能性。

位次法:依据考生在全省(或全市)的排名(位次),对比目标院校 / 专业往年录取的位次范围,从而判断录取可能性。

一般来说,分差法适用于分数线相对稳定的省份或批次,以及低分段考生(尤其是压线考生),或者某些没有大排名的考试参考。而位次法更为可靠和稳定,当高考分数因试卷难度变化波动较大时,位次法优势明显。在新高考改革地区,由于选科组合复杂,位次法的参考价值更高。

掌上志愿系统提供位次参照和分差参照,您可综合考量。同时,系统还提供近三年的历史录取数据,通过智能算法推算录取概率,无需复杂计算,就能清晰知晓自己能上哪些学校。

最近我们正在招募高考体验官,添加老师并告知您的省份、选科,即可获得体验资格,体验资格截至 5 月 15 日。还有机会获得正式 VIP 资格,私聊老师询问参与条件即可。

多种方案动态推演:对比才有参考性

预案与正式方案的最大不同在于,高考志愿是一个确定的结果,而制定预案时应尽可能覆盖更多可能性,所以建议准备多种方案,可从不同维度着手:

分数维度

超常发挥:假设成绩增加 20 分。

正常发挥:按照当前模考成绩水平。

发挥失常:假设成绩减少 20 分。

填报意向维度

地区优先:优先考虑报考地区。

专业优先:以专业选择为首要考量。

大学优先:重点关注报考院校。

注意调整决策心态

在制定志愿预案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现问题,此时必须及时调整策略。

“专业优先” 陷阱

许多考生在实际报考时会陷入这个问题,尤其是对专业要求极高的考生,他们仅限定一个专业报考。但在实际报考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仅选一个专业无法填满志愿表,导致分数浪费;二是调剂风险难以避免。事实上,调剂风险无法完全规避,除非选择单独专业的专业组,而这几乎不太可能。因此,调整备选专业十分必要。建议考生建立 “专业簇” 概念,例如计算机类可拓展至电子信息、自动化等相关领域。

家庭会议决策模式

家庭在考虑志愿时,通常有两种情况:

考生决定: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考生因对行业发展了解不足,仅凭个人喜好填报志愿,从而面临就业困难。

家长决定:家长全权负责填报,可能出现考生对志愿专业不了解、专业不适合考生的情况,致使考生上大学后学习吃力,甚至挂科。

最为科学的模式是,由考生主导(根据考生自身条件出发),家长提供行业资讯(辅助决策,提出意见),参考老师给出的政策风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