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周同学
本科院校:双非师范类高校
专业:汉语言文学
成绩排名:专业裸排第9/285,综合排名第3/285
四六级成绩:CET-4:485;CET-6:453
科研与奖项:发表两篇论文,参与两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获评省级优秀学生,“挑战杯”校赛一等奖
夏令营:因未通过六级及备考专业课,未参与夏令营
预推免 offer: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
最终录取院校:吉林大学 现当代文学专业
保研心路:先知先觉很关键
大学阶段,“先知先觉”是关键。若有保研意向,一定要尽早向学长学姐了解本校保研政策,并对照要求提前准备。今年我有两位同学拿到了985高校面试资格,却因未获得本校推免资格而错失机会,十分遗憾。
我一开始并未坚定保研想法,认为自己若要读就要冲顶尖中文项目,结果眼高手低,迟迟未过六级,大三实习也未获“优秀”,综合排名因此下降5位。此外还因不确定是否保研,错过了夏令营和专业课复习黄金期,暑假还复习了考研英语与政治,浪费了大量时间。
经验总结:
一是尽早了解本校保研政策;
二是坚定目标,避免摇摆不定。
预推免阶段:撒网重点捞,方向需灵活
由于错过夏令营,没有“保底”项目,我采取了“广泛撒网+重点关注”的策略:
申请了十五六所院校,包括申请程序简单的苏州大学、暨南大学作为“兜底”,也申报了部分985理工类院校中文系。
我曾因学校是双非,误以为985学校不易申请,加上很多985需邮寄纸质材料,就将重心转向211。但9月24日前后面试名单陆续公布,我意向较高的南师大、上大、苏大等均未通过,而另一位同学报考了“比较文学”方向却被录取,让我意识到专业方向选择同样重要。如果不是特别执着某一方向,为提升录取率,可以考虑避开热门方向,如比较文学、文艺学、文字学、古文献等。
我所在学院也有同学进入山大、人大复试,后得知越是实力强的学校,越可能对“双非但学科表现不错”的院校持开放态度。我们学校中文评估是B+,仍具备一定认可度。
申请经验总结:
提前了解目标院校录取偏好(可通过官网/学长姐经验);
材料要分类整理,申请多个学校效率会逐渐提升;
不要小看热门方向的竞争强度,灵活调整报考策略。
复试阶段:柳暗花明终上岸
9月21日,我接连被三所高校拒绝。暨南因台风错过,中国海洋因感冒未去面试。此时我没有录取希望,只能考虑本校。中秋假期收到华中师范复试通知,但面试安排在9月28日,时间上有风险,于是我先参加了本校面试,之后又收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和吉林大学的通知。
我最终选择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与吉林大学的复试,放弃了华中和本校的机会。
民族大学复试回顾
仅有5人进面,2人录取,我是唯一一位“双非”考生。
自我介绍后为必答题:识别作品片段,有两道答错
选答题(三选二):涉及鲁迅、韩少功、王安忆、当代诗人评析
随后为自由提问:讨论了理论书阅读、喜欢作家、是否愿意留本校等
无英语考核
整体表现尚可,但最终未被录取,说明竞争仍极其激烈。
吉林大学复试回顾
9月29日笔试,题目含鲁迅、张爱玲、《青春之歌》、90年代文学等
9月30日面试,流程为英文自我介绍+简答英语问题+专业问答
面试中老师对我的写作经历、转专业背景表现出兴趣,也显得对本校师资了解较多,沟通氛围轻松
专业问题涉及莫言、当代诗歌的叙事因素等,有不会的题目也如实回答
当天即出结果,录取7人,我排名中间,成功上岸
结语:坚持到最后一刻,也许就是转机
吉林大学并非我最初重点关注的目标校,但正是它,在预推免末期接纳了我。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它是985,中文专业为B+,现当代文学方向全国排名靠前,最终结果令我十分满意。
保研过程中虽走了不少弯路,但只要坚持到最后,总有希望。哪怕是在9月28日国家系统开放之后才真正参与复试,只要不放弃,一切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