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站式教育服务
志愿填报
关于我们
保研全攻略:从大一开始的长期规划与多维度准备

保研是什么?

“保研”,和“考研”在字面上的区别就在于“保”。

保研的官方叫法是“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通俗来说,就是你本科阶段各方面表现足够优秀,本科学校认定你有资格,给了你保研的名额,你不需要通过研究生考试就可以去读研。

但是,只有在具有教育部认定的推荐保研资格的院校就读,才能保研,一般是985、211院校和部分一本院校。

本科学校越优秀,获得的保研名额越多,清华北大的保研率甚至能达到60%以上!

且在研究生录取中,保研生规模持续扩大,很多院校的研究生中超过半数都是保研er。

网上有些帖子说,推荐同学们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保研,这其实是个误区。

大三下学期准备材料、参加夏令营和预推免,其实已经快到了保研的冲刺阶段。

真正的保研时间线,要从大一就开始算!

大一预备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节奏,做出学业生涯规划,初步培养专业兴趣和思维,建立人脉。

大二起步期:保持成绩稳定,通过四六级考试,接触科研、竞赛项目。

大三上:保持成绩稳定,作为负责人参与科研、竞赛,接触专业实习。

大三下:全面冲刺,竞赛、科研出成果,成绩稳中求升,整理各方面信息、材料,全力申请参加夏令营、预推免。

大四上:九推上岸,冲线。

保研,真的不是大三才开始,大四就从天上掉下的大礼,最后冲线的人,往往为此努力了大半个本科生涯。

长期性

正如上文所说,保研是需要长期准备、精心策划的,时间跨度远远长于从大三下学期才开始准备的考研。

当懵懂的新生说要努力考研的时候,想做保研er的同学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努力了。

只有极少数保研er是到了九推才笑纳大礼,大部分保研er都是经历了长期准备,九推不过是水到渠成。

要是问起保研er在这个过程投入了什么,时间,一定是最基础的投入。

多维度在过去,一门心思闷头学习,学得蓬头垢面,成绩排名前列就能保研。

随着大家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的不断累积,还有对研究生考核维度的多样化,这种靠绩点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取而代之的,是覆盖更加全面,考核更加细化的综合评测。

如今的保研er,不仅成绩要好,而且要有拿得出手的科研、竞赛成果,甚至还要看本科阶段实习经历。

想成为保研er,本科阶段需要做的事,远不止学习这一件,不从大一开始着手准备,最后只能落个手忙脚乱。

低容错保研,是优中选优,参与保研竞争的,都是各院校各专业的精英。

最后的综评排名,保研er之间的差距可以说就在毫厘之间。

这也就是说,在任何一项评价指标中,保研er都必须力求完美,否则,被人反超甚至挤出保研行列,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学习不能有偏科,总有每科成绩都能排名前三的大神,一旦有所闪失,就要付出百倍努力来弥补,可能也弥补不上。

科研、竞赛不仅要看“有没有”,还要看“有多好”,一作和二作,一等奖和三等奖,在最后的评价环节,差距很大。

有人说保研就像是走钢丝,如履薄冰,没错!

他们所不用经历的统考,其实分摊到了三年来的每一个考验中,考研er可以玩到大三再发奋图强,保研er从大一开始就要一直保持最佳状态。

每一步,都高度紧张,不容有失。

成绩优异

成绩,无需多言,永远是保研竞争中的硬通货。

即便有些顶尖院校开始试点取消绩点,但是对于大部分保研er来说,绩点仍然是未来数年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在保研er的评价体系中,绩点代表着保研er的下限,学习和考试几乎是最简单的事了,如果连成绩都不达标,基本就告别了保研。

如果本科院校不够优秀,对于保研er的成绩考核也会更加苛刻,想要保到顶尖院校,绩点必须是专业第一。

所以在保研er中,很少出现控分大师,每次考试都能精准控制在第几名。

在大家都卷出天际的背景下,每个保研er能做的,只有拼命往第一名考,至于最后排第几,要看别人考得怎么样。

科研能力突出

研究生之所以叫研究生,是因为他们学业的重心,或多或少在科研上。

本科生的主业是学习,研究生的主业除了学习,还有科研。

适合学习的人,不一定适合科研,因此每所院校招收研究生时,一定会对同学们的科研能力、科研潜力加以评估。

什么是科研?科研就是对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的探索,提出并解决人类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理解和在一定框架内的运用。

而科研,需要的是向内思索、向外探究的勇气和毅力,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严谨的学术思维和不竭的创新动能。

竞赛成绩较好

大学期间,同学们可以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创业竞赛或学科竞赛,在一些有分量的竞赛中拿到奖项,可以在最后的综合评测中加分。

甚至很多学校还为竞赛能力特别突出的同学专门设置了保研名额,只要获得学校文件中规定的大型竞赛的相应奖项,有突出科研学术成果的即可获得保研资格。

竞赛虽然不是保研中的必选项,但是近些年妥妥是加分项,因为竞赛更加考验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项目管理、人际交往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高等院校看重,未来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

某种程度上,竞赛能力与成绩,对于个人生涯规划与发展,有更长远的影响。

有丰富的个人爱好

这里所说的个人爱好,往往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精彩的业余生活,且能和目标院校老师同学产生共鸣的。

比如运动类爱好,在一些体育氛围相当浓厚,甚至老师带头参与的学院,会很受青睐。假使保研er正好是他们紧缺的“运动人才”,在面试中甚至会加分。

比如文艺类爱好,琴棋书画,也是一些追求高雅风尚的老师的心头爱,假如能和他们产生共鸣,好感度一下就上来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人的爱好,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生活情趣。毕竟研究生生涯很辛苦,没有良好的生活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很容易就抑郁了。

从大一开始

你能为保研做什么?

认清你的专业

记住,保研的前提一定是在现在的专业中能学得进去,扎得进去。

保研不是换个身份就完事,而是要和你现在的专业再续前缘,继续相爱相杀。

如果这个专业你都不喜欢、没兴趣,就算保研成功,未来的日子也会很痛苦。

所以大一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认清自己的专业,到底在学什么、干什么,自己愿不愿意从事这个专业。

如果深恶痛绝,大一就尽快转专业。如果还能接受,但是不想长期从事,在大一提前寻找自己喜欢的专业,通过跨专业保研,换到自己有兴趣的专业读研。


培养自己的能力

上文中提到的科研能力、竞赛能力,需要从大一就开始培养。

虽然不提倡一上来就做项目负责人,没学会跑就先要飞。但是可以通过多接触、多交流、多体会,形成大致的认知和能力体系框架。

多观察,多实操,积累经验,能力就是这么培养的。

所有大神,都是从小白一步一步过来的。不存在大一啥都不会,大三突然开窍会写论文会做项目了。

大一是机会最多,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一定要多尝试,找到自己的能力所在,重点培养。

等到大三再来左冲右突试图有所斩获,就已经迟了。


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保研绝对不是孤军奋战,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保研er的保研之路更轻松愉悦。

朝夕相处的舍友是保研er们大学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可以和他们分享。

良好的宿舍关系,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投入保研竞争时也会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优秀学长学姐,在大一一定要早点认识,老乡会、学生会、军训、讲座,都可以留个心眼,及时要到联系方式,平时多多请教,注意礼貌。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乐意分享他们在保研之路上结出的经验果实。这些经验果实,能带保研er穿过无数雷区,少走无数弯路。

对于身边的同学,潜在的竞争对手,建议和他们多多交流,一方面是展现自己良好社交面貌,另一方面也是摸清他人的脾气秉性。

哪些人可以作为好的对手好的伙伴合作共赢,哪些人两面三刀需要敬而远之,这些在大一就要分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