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保研名额确定流程
保研名额的确定需经历教育部、学校、院系、各个专业的层层分配。
教育部分配名额
首先,在每年8月底或9月初,由教育部分配各个学校的保研名额。
学校分配名额
其次,高校在接收到名额指标之后,由教务处等人员组成推免工作小组,根据内部情况把保研名额分配至各个院系。
院系层面分配
最后,在院系层面,由院长、系主任等负责老师进行内部分配,把名额落实到每个专业,再由各专业根据保研细则进行评定和排名工作,确定保研人选。
02保研名额分配规则及变化
由于保研名额在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各院系间的分配规则发生变动,每年保研名额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高校间保研名额分配规则
高校的保研名额是由教育部进行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特殊人才培养、国家发展需要、当下就业形势、研究生扩招情况等。
例如,疫情后就业环境不理想,教育部为扩招研究生从而提高整体保研名额。又如,为响应重大战略需求,近年西工大和哈工大等国防类强校的推免比例上升。
总之,教育部分配到各高校的保研名额主要由学校的综合实力、本科教学质量、优质学科发展情况确定的,与该校本科生招生人数几乎无关。因此,在硬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某一年本科院校扩招,该校这一年级本科生保研名额并不会增加,而保研率会相应降低。
03学校内部保研名额分配规则
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间保研率差别较大。
以2023年浙江大学的保研数据为例,学校总推免率约为33.97%,其中医学专业的推免比例高达68.1%,而管理学院等专业的保研率只有28.70%左右。
这主要是各大高校内部自行分配保研名额的结果。在分配时,不同的学校采取的规则略有差异,但总体大同小异。
考虑学院、学科建设情况
首先,高校会考虑各学院、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数、学科评估情况、专业建设发展情况等。此外,还会给本校的强势学科、双一流优势专业、重点建设学科、实验班/基地班等提供更多的支持性名额,而不仅仅是简单按本科毕业生人数比例来安排推免名额
比如中山大学于2019年发布新推免工作办法,调整各专业保研比例:
对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班的院系,每个基地增加9个推荐名额;
进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对应的专业,其推荐比例不低于全校推荐比例均值;
学科评估为A+所对应的专业,其推荐比例在全校推荐比例均值的基础上,增加10%;
A,增加5%;A-,持平。B+,减少5%;B,减少10%;B-或B-以下,减少12%……
04专业需求情况
其次,在专业方面,很多院校会对国家急需学科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相关专业进行重点扶持,这类专业一般包括一些基础学科、新兴前沿学科、交叉学科、高精尖关键学科领域等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
以武汉大学为例,武大在近两年的推免通知中都提到要面向国家需要,确定重点支持的学科,并将增量指标落实到相关专业,但随着社会发展,每年给予支持的具体学科会有所不同。
其他奖励性指标
最后,部分学校在分配名额时还会结合学院的其他表现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性指标,比如本学院就业率升学率、学院重要赛事获奖情况。
比如,武汉大学会根据学生参加全国重大竞赛且成绩突出,在体育、艺术在全国性比赛获奖的学院,学校给予适当名额。
反之,如果存在放弃推免资格等情况,也会酌情扣减后续年份指标;另外,对于由于本专业没有符合人选等原因而有空缺名额时,可由所在学院分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