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站式教育服务
志愿填报
关于我们
北大官宣全校绩点改革!取消绩点、放开优秀率

2025年7月,北京大学正式官宣全校推行绩点改革方案,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本校学业评价体系的重大调整,更反映出国内高校对唯绩点论反思的深化。

从 2022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率先试点,到如今的全校推广,再结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的改革实践,中国高等教育的学业评价体系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

北大全校绩点改革的核心突破

北京大学此次改革以反内卷为鲜明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容错探索机制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每学期第九周结束前,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中选择1 门,以合格制方式记载成绩。这一机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跨学科学习和挑战性课程,无需过度担忧成绩波动对整体评价的影响。

评价方式多元化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由院系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选择。等级制不再直接与百分制挂钩,而是重构评价体系,更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消优秀率指标学校仅通过定期反馈成绩分布情况,对不合理的成绩分布进行督促改进,既保障了评价的公正性,又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

学业评价的去绩点化自2025级学生起,各类学业评价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学业情况由成绩单完整呈现。这一变化彻底打破了唯绩点"的单一评价导向,为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多所高校的改革实践与特色

知名高校早已在绩点改革领域展开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的改革起步较早,2015年就推出了12档等级制评价体系,成绩单隐去具体分数与排名。2019 年进一步修订办法,明确规定同一门课程只能采用一种评价方式,通过缩小等级间的绩点差距,降低了分数竞争的激烈程度。

华东师范大学则通过等级制与多元评价结合的方式推进改革,将成绩分为等九个等级,各等级对应的绩点差异较小,使得学生难以仅通过绩点拉开差距,倒逼学生注重全面发展。

背后的深层思考与挑战

高校密集推进绩点改革,本质上是对当前教育评价中唯分数倾向的矫正。

正如清华大学副教务长郑力所言,改革的目标是降低学生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学习,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  END >>>

面对这场充满变数的保研之战,专业的指导与系统的规划或将成为你突围的关键。985教授团队深耕保研辅导领域多年,汇聚顶尖院校导师团队,针对不同层次院校背景学生定制个性化升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