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高考本科普通批次录取已基本结束,各地陆续进入征集志愿阶段。对分数压线的考生而言,这本是捡漏上本科的好机会,但有些专业却在多轮征集中依然无人问津,分数线一路下滑,甚至降了二三十分仍无人报考。其中,有三类专业的遇冷情况尤为明显,它们为何不受考生青睐?背后又反映出怎样的志愿填报趋势?
- 高收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不少双非高校或地方一本中逐渐普及,但 2025 年的录取情况显示,这类专业明显遇冷。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份的征集志愿中,多个中外合作专业连续进入补录名单,即便降低投档线至本科线边缘,依然无人问津。
这一现象的背后,高收费是主要原因。这类专业学费多在2万-10万/年,部分甚至按欧元结算,总花费轻松超过30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压力巨大。而且,一些学校自身实力一般,合作院校也不出名,让家长和考生对花得值不值产生怀疑。
此外,隐性门槛也让不少考生望而却步。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英语单科成绩有要求,如需高于 100或105分,部分专业课程还采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要求较高。更有甚者,部分项目暗示学生后续需自费赴海外修读课程,进一步增加了开销。
在当前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家长和学生更看重专业实用性,不再盲目追求洋气的教育形式。如果家庭经济不是非常宽裕,考生往往会避开这类专业。
- 少数民族预科班
在一些省份的征集志愿名单中,少数民族预科班几乎年年都在补录大军里,部分省份甚至出现连续两轮征集仍招不满的情况。湖南、广西、贵州等民族地区的预科班征集计划数量不少,但报考人数却很有限。
这类专业遇冷,主要原因在于:
报考限制严格,必须是少数民族考生且为本地少数民族户籍
招生政策对大多数汉族考生不开放,即便分数再低也无资格报考
很多家长和考生对预科班模式陌生,存在观望或排斥心理。
实际上,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分数不高的少数民族考生逆袭本科的好机会。它是一种延长学习周期的本科学习路径,考生先上一年基础预科课程,合格后进入本科阶段,毕业后的本科学历、学位与普通本科完全一致,不必担心影响就业、读研、考编等。
- 高收费民办本科
民办本科也是征集志愿中的常驻嘉宾。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民办院校,虽名气不小、硬件条件不错,但高昂的学费让家长和考生望而却步。广东、北京、浙江等地不少民办本科的学费在4万元以上,个别专业达5万-6万/年,加上住宿费、生活费、教材费等,4年总投入超过20万元很常见。
同样是本科学历,985/211学费不过5000-6000元/ 年,地方一本或二本学费多在4000元上下,而民办本科在师资、科研资源、就业对接方面往往存在明显差距,价格与质量严重不对等。
即便省内一些学费相对较低(2万-3万/年)的民办本科,也因招生计划大、宣传有限等原因,出现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冷门。不过,对有需求的考生而言,降分征集选择民办本科也并非全是坏事,至少能拿到全日制本科文凭,还可继续考研、考编、考公务员,对于有升学跳板需求的考生是个务实的选择。
- 志愿填报趋势
这三类降分都难招的专业,反映出一个共同趋势:报考热度不再由是不是本科决定,而是越来越多地由性价比决定。如今的考生和家长,不再盲目追逐 本科学历或国际背景,更关注学费投入是否值得、专业是否适合自身发展、学校资源和后续平台能否带来实质提升,正从盲目追名校向理性看专业转变。
对于仍在等待补录的考生来说,与其只看学校是不是本科、是不是中外合作,不如冷静分析选择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在志愿填报的最后关口,不盲从、不跟风、不急躁,才能让未来的路越走越宽。